脫貧治窮,水利當先。
“十三五”時期,我市水利部門按照“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的總基調,堅持以解決貧困地區、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為重點,通過采取新建、擴建、配套、改造、聯網等多種措施,加快補齊貧困地區水利薄弱短板,全面解決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推動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水質達標率、集中供水率、供水保證率全面提升,構筑起從源頭到龍頭的農村飲水保障體系和工程管理運行體系。
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3394處農村集中飲水工程,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99%,自來水入戶率達到98.8%,為我市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水動力”,讓河東大地441.89萬農村群眾從此告別了“含氟水、苦咸水,”喝上了“安全水”“致富水”“幸福水”。
城鄉供水一體化
讓農村群眾飲水無憂
我市總人口537萬人,其中農村供水工程受益人口441.89萬人,涉及貧困人口10.58萬人。過去,受特殊水文地質條件影響,全市13個縣(市、區)中有7個縣存在部分鄉村地下水氟含量超標的情況,導致當地氟斑牙這一地區性牙病較為普遍,直接影響著人民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
為了讓水問題徹底得以解決,我市水利部門按照“城鄉一體、資源整合、統籌規劃、集中連片”的原則,全力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和集中供水管網延伸工程建設,鹽湖、臨猗等縣(區)通過引用黃河水、興建大水廠以及城鄉集中供水管網延伸等措施置換水源,新絳、稷山等縣通過安裝水質處理設備、改造供水管網等措施改善水質,推動農村居民飲水方式、飲水質量發生歷史性轉變。
以鹽湖區為例,該區資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水質型缺水三大問題并存,全區人均水資源量僅為164立方米,不足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7%,是山西省缺水問題、飲水安全問題最突出的縣區之一。在實施城鄉一體化供水中,當地建起了振新莊水廠,將采用混凝、沉淀、過濾、消毒等工藝處理后的黃河水輸送到鹽湖區的大渠辦、姚孟辦等地,解決了122個行政村及鹽湖區工業園區約15萬人的生產生活用水。
“現在我們村用的都是振新莊水廠供的水,和城里一樣24小時不間斷,擰開水龍頭就有自來水,方便、衛生又安全,喝進了嘴里,甜到了心上。”家住鹽湖區北相鎮東古村的解成群興奮地向記者介紹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帶來的變化和便利。
振新莊水廠只是當地3394處集中式供水工程中的1處典型例子;東古村也是全市31.36萬農村人口結束飲用高氟水、苦咸水歷史的生動縮影。
截至目前,全市氟改水任務已全面完成,規?;┧こ谭杖丝谶_到全市總人口的50%。從吃水難、水難吃到如今吃上水、吃好水,統一供水的一小步,讓縮小城鄉差距邁出了一大步。
水利投入持續化
讓貧困地區用水不愁
夏縣泗交鎮王家河是一個貧困村,因地勢限制,吃水要到溝里去挑,農業更是靠天吃飯,吃水難、用水難成了很多村民最頭疼的事情。
農村飲水安全是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貧困人群叩開小康之門的“攔路虎”,更是脫貧攻堅必須要啃下的“硬骨頭”。針對王家河村等一批貧困村因水受困、因水致貧的突出現象,運城市縣兩級政府精心謀劃部署,水利部門加強行業監管、優化資源配置,重點將項目資金向貧困人口多、受困程度深、脫貧意愿強、攻堅任務重、配套保障好的地方傾斜。
“多虧了咱水務局,為我們村找水源、引管道,將5公里外的六股泉水引進來,村民們不但用上了自來水,還買來了洗衣機,裝上了淋浴器,生活過得有滋有味。”說到水利扶貧,貧困戶邢小學喜上眉梢。
由于有了優質的水源和充足的水量作支撐,勤勞智慧的王家河人培育出享譽三晉的高山優質一級茶葉“厚民晉茶”,成為國家認證的綠色食品。如今,邢小學和妻子趙淑紅都在茶園上班,不僅有了穩定的工作、可觀的收入,還能方便照顧一家老小,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一涓“脫貧水”,滋潤了莊稼地,興旺了茶產業,也帶火了鄉村游。不只是王家河村,全市其他貧困村都搭上了這班水利精準扶貧快車,奔向康莊大道。
經過連續5年的不懈努力,我市共完成總投資7.64億元,陸續完成5個貧困縣及8個非貧困縣有脫貧任務的飲水安全工程,受益范圍涵蓋自然村2528個,受益人口169.85萬,其中貧困自然村980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58萬,按現行標準,運城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已得到全面解決。
工程運管規范化
讓小康生活品質更高
鹽湖區姚孟辦新安莊村是運城重點農飲水扶助村之一。
一開始,由于尚未嚴格水費收繳政策,村民的節水意識普遍不強,導致水資源過度浪費,建成的水廠制水能力根本滿足不了村民無節制用水的需求,水質也無法保證。
為了讓群眾從思想上樹立節約、有償使用水資源的意識,當地組織開展“水廠開放日”“保護水源地”等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實行“抄表到村”“抄表到戶”等多種計量收費模式,推行智慧水務,推廣指尖水務App,實現供水服務線上化、水費繳納一鍵化。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三分靠建,七分靠管”,工程建成后,后期運行管理更為重要。對此,我市堅持“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長受益”的發展理念,落實13個縣(市、區)人民政府對保障本縣農村飲水安全的主體責任、縣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對本縣農村飲水安全的行業監管責任、供水單位的運行管理責任,指導各縣(市、區)制定農村飲水工程運行管理辦法,落實農村飲水工程運行管護經費,組建農村供水工程專門管理機構和隊伍,采取定職責、定產權、定標準、定補貼、促聯通、發手冊“四定一促一冊”等做法,構筑從“重建輕管”向“建管并重”轉變的管護格局,保障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長期穩定發揮效益。
在水源保護方面,實行地方行政首長負責制,加強集中式水源地源頭管理和污染治理,實現了千噸萬人以上供水工程水源地劃分和保護“全覆蓋”。
在水質檢測方面,共建成農村飲水工程水質檢測中心14處,對農村飲水水質進行定期規范檢測,實現了區域水質檢測中心全覆蓋。
在水價核定和水費收繳方面,遵循“節約用水、補償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負擔”的原則,制訂《運城市農村供水工程水費收繳工作實施方案》,指導各縣(市、區)及時完成集中供水工程的水價測算核定。
水費收繳實行“一戶一表,以量計征”,有效遏制偷水、欠費、水浪費現象,全市水費收繳率達到96%,位居全省前列。
隨著農村飲水安全這一“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健康工程”的深入推進,運城的鄉村在變美、產業在變強、群眾在變富……在邁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運城人民從民生水利建設中得到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全面解決,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下一步,我們要加強對農村供水薄弱地區和環節的動態監測,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反彈,并探索形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長效管護運行機制,不斷提升農村供水保障水平,讓‘安全水’‘致富水’‘幸福水’一直流淌下去。”市水務局黨組書記、局長靳虎剛向全市人民作出莊嚴承諾。
來源:運城日報 本報記者 劉曉瑞 通訊員 許引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