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萬名群眾有序撤離、妥善安置;40.8公里加筑的擋水子堰嚴陣以待;各種搶險物料一應俱全,全副武裝的搶險隊伍枕戈待旦;巡堤巡河人員全線排查、不留死角……
受近期連續降雨和上游來水的影響,汾河運城段遭遇近40年來最大洪峰。面對嚴峻形勢,市委、市政府科學指揮、統一調度,特別是市委書記丁小強多次親臨一線指揮搶險救災,為防汛工作提供堅強領導。全市各防汛搶險力量步調一致,新絳、稷山、河津等3個縣(市)配合協作,奮力阻擊本次洪峰,各項防汛搶險工作卓有成效。
新絳是汾河洪峰進入運城的第一站,境內長度44.94公里,流經4鎮31村,做好新絳防汛搶險對全市防汛搶險工作意義重大。面對不斷上漲的水勢,早在10月5日17時,新絳縣就啟動全縣防汛Ⅳ級應急響應,果斷封堵汾河、澮河沿線所有雨排口、排污口,防止洪水倒灌。
在收到6日晚過經該縣洪峰流量將超過1100立方米每秒的預報后,新絳縣10月6日12時果斷啟動防汛Ⅱ級應急響應,爭分奪秒推進各項防汛搶險工作。共鋪開作業面12.6公里,以沙袋、堆土等形式構筑子堤,其中龍興鎮橋東村完成500米、橫橋鎮西尉村完成300米、萬安鎮完成8.8公里、古交鎮完成3公里,有效提高了行洪標準。
根據專家預測,7日當天,汾河新絳段洪峰流量預計將達到每秒1300立方米。由于河道情況不斷變化,新絳縣防汛搶險指揮部靠前指揮,及時研判、科學調度,共調集包括武警、消防、民兵等9支救援力量1800余人,堅守一線,嚴陣以待,4個專業技術指導組和3班汛情監控組24小時跟班作業,確保發現險情能第一時間提供技術支持,做到早發現、早處置。
截至7日20時,汾河新絳段流量已由最高峰值每秒1125立方米回落至每秒983立方米,當地已加固加高汾河堤壩13.7公里,轉移撤離群眾17631人,全縣10個臨時集中安置點已安置1800余人。共調用大型機械設備50臺(輛)、編織袋16.8萬條,發放帳篷、床、被褥等救災物資1300余套,打響阻擊洪峰第一槍。
汾河稷山段全長41.4公里,防洪堤防總長62.5公里。目前,全縣共成立人武部應急連隊、基干民兵隊、消防救援大隊、武警中隊等12支搶險應急分隊,縣鄉村均組建了搶險隊伍。組織縣直36個單位300余人上壩,24小時不間斷巡堤護堤,發現險情立即上報并處置,確保汾河堤防安全。尤其是對雙面鄰水段堤防嚴防死守,人員值守到位、搶險隊伍到位、搶險物資到位、搶險措施到位。截至目前,共儲備大型救援裝備挖掘機28臺、抽水泵103臺、照明燈3臺、發電機4臺、強排泵車3臺、編織袋10.6萬條、發電機9臺(套)、沖鋒舟2艇、衛星電話1部,確保人、村、企、城、堤等全方面安全。
汾河河津段全長26.8公里,堤壩南北各22公里,沿河共有4個鄉鎮、34個村,1.07萬人。該市堅持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按照“保人、保村、保城”“物資到位、設備到位、人員到位”的總目標,堅持防汛和救災兩手抓、同步走,市領導分片包點到汾河各防段,日夜堅守一線,靠前指揮,實行24小時值班、帶班制度。制訂防汛預案,發布汛情信息,撤離低洼地帶群眾,動員該市50余家單位1000余名黨員干部上壩參與防汛;集結專業搶險隊伍400余人,隨時整裝待命;組織編織袋10萬個、車輛600余臺、各類大型機械設備100余臺,隨時支援防汛第一線。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當前,全市上下正進一步落實落細各項防汛防災措施,全力確保汾河安全度汛,全力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記者 楊紅義 郭 華 祁克寧 見習記者 楊 琳)
來源:運城日報 編輯:趙迪 發表時間:2021-10-08 09:52